臨湘塔

來源:臨湘融媒體中心 作者:陳啟文 編輯:方婷 2024-02-07 11:42:05
—分享—

多少年來,那都是我下意識遠眺卻又不敢涉足的一個存在,,不是恐怖,,而是敬畏。哪怕遠眺,,也能感覺它那遺世獨立的滄桑和孤獨,。

這座塔的歷史不算悠久,這片厚土的歷史卻極為漫長據(jù)學者考究,,我的故鄉(xiāng)乃是屈子首丘之地,。如蘇東坡所云“衰疾交攻,無復首丘之望”,,多少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如他一樣永遠也回不了故鄉(xiāng),。這其實也是我心中的悵嘆,即便回去了,,那故鄉(xiāng)已沒有了“慈母手中線”,,沒有了茅屋上飄起的炊煙和那系在水楊樹上的烏黑的水牛,沒有了在屋檐上筑巢的燕子和鳩占鵲巢的斑鳩,,只眼相看,,卻遲遲不敢相認。

微信圖片_20240207112203_副本.jpg

然而故鄉(xiāng)還是給我留下了一些可以辨認的事物,,如這座儒磯山上的臨湘塔,,對于一個早已年過天命的游子,它依然是一個供你遙望和皈依的方向,。

儒磯山,,說是山,其實是我家鄉(xiāng)江南岸邊的一片丘陵,。在一馬平川的江南岸,,這是一片厚土,而一座古塔宛如一個屹立于江山之間的圖騰,。江是長江,,山是儒磯山。曾幾何時,還有一條繞山入江的溪流,,名曰儒溪,。這座塔又叫儒磯塔或儒溪塔,但無論它叫什么,,都是我故鄉(xiāng)最矚目的一個地標,,也是長江的一個航標。逆水而上的舟船,,過了這座塔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寡婦磯,,那些觸礁沉沒的航船不知留下了多少悲哭的寡婦。那舟上人,,只要遠遠看見臨湘塔,一個個如臨大敵,,又把驚呼化作船工的號子,,喊得驚天動地。半個多世紀之前,,我時常從兒時的噩夢中驚醒,,又久久不能入睡。每一個在江邊長大的孩子,,對那舟上人都有一種如親人般的牽腸掛肚,。

我一直猜測,故鄉(xiāng)的先輩們之所以在儒磯山上筑起這樣一座實心塔,,就是為了給往來江上的舟船一個實實在在的指引,。古人建塔多擇要害之地,若是江邊沒有龍王廟,,必有寶塔鎮(zhèn)河妖,。這是一座八方七級的實心塔,高 33 米,,但不是用來鎮(zhèn)妖的,,而是一座崇文塔。其建成亦晚矣,,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臨湘鄉(xiāng)賢、臺灣道臺劉璈捐資主修,。劉璈,,字鳳翔,自少時便鉆研經(jīng)世之學,,又于亂世投筆從戎,。咸豐十年(1860年),湘軍主將左宗棠奏調浙江巡撫,劉璈自領一軍赴浙參戰(zhàn),。那時他還是一名秀才,,這也是名副其實的秀才帶兵,但他在經(jīng)世之學中便已熟諳用兵之道,,曾于半夜親率兵士,,口銜銅錢,直搗敵營,。左宗棠對劉璈頗為器重,,曾經(jīng)上疏稱:“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軍治民之事,,必能補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苯?jīng)左宗棠舉薦出任臺州知府,繼任甘肅蘭州道臺,,而后又兩次入臺,。清光緒十年(1884年),法國海軍攻打我國臺灣,,清廷下令對法宣戰(zhàn),。劉璈在臺灣整軍治民,抗法護臺,,終將法國侵略軍驅逐出臺灣,。

劉璈戰(zhàn)功赫赫而政聲斐然,但他最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是大興文教,。立政之體,,首重文教。他秉持“立政之體,。首倡文教”的信念,,“欲圖長治之策,則隆學校,,興禮讓其要也……“清源正本,,教在所先?!泵抗僖坏?,他便建書院,設義塾,。為使貧寒子弟能入學讀書,,廣設義塾達百余所,“日以興文教為己責,日取士之能文者校其藝,,而獎掖之”,。臨湘塔便是他在故鄉(xiāng)“以興文教為己責”一個標志。

微信圖片_20240207112211_副本.png

儒磯山與儒溪原本是無名之山水,,因崇文尊儒而名之曰儒磯山和儒溪,。儒乃人之所需,而我的故鄉(xiāng)原本乃剽悍尚武之鄉(xiāng),,從此一心向學而文教大振,。這塔身上鑲嵌了一方漢白玉質的《臨湘塔記》就是歷史的鑒證:“吾邑臨湘東下八里,當流而崖者,,為儒磯,。或曰,,邑得科舉之鮮,,造塔于是、得者必盛·.....九年,,而科舉得數(shù)十人者也,乃倡造之,?!?/p>

這一篇塔記由晚清進士吳獬撰書。吳獬,,字鳳笙,,少年時代五經(jīng)四書皆已成誦,年方弱冠就讀岳麓書院,,于清光緒二年(1876 年)高中舉人,。湖廣總督張之洞嘗與他縱論學問,這位封疆大吏竟然對一位小小舉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僚屬說:“洞庭一湖水,,唯鳳笙飲一匙,我與諸公僅嘗其涓滴耳,?!弊笞谔恼{任甘肅總督,欲聘吳獬入幕,,但吳獬之志不在軍政,。而在學問,因以疾辭,。光緒十五年(1889年),,吳獬中己丑科進士。據(jù)說,憑他的真才實學原本可以中狀元,,但他卻觸犯了當時的大忌,。他竟然在考卷中如此針砭時弊,“耕不問奴,,織不問婢,,各取盈于編戶之家,何堪不曉事長官,,轉使窮年凍餒”,,揭露當時官吏不問老百姓耕織的艱難辛苦,一味榨取民脂民膏,,致使民眾終年饑寒交迫,。這么觸犯當時的大忌,主考李鴻藻對這篇文章作“傷時”的定論,,不許取第一,,不許列人翰林,僅以即用知縣簽分廣西,。結果,,吳獬被定為進士第21名,簽分廣西荔浦知縣,。荔浦賭風泛濫成災,,吳獬作《戒賭歌》相勸并嚴懲首犯,僅數(shù)月賭風便基本絕跡,。

吳獬把社會弊端歸咎于教育的失敗,,為振學風,親任荔浦正誼書院督教,。荔浦乃沿海之邑,,當時有人販子將窮苦老百姓當作“豬仔”販賣到南洋乃至美國去當勞工,還有的將女子當作“豬花”販賣到國外去當女傭或娼妓,,而這些案子背后都有官僚做后臺,。吳獬嚴查“豬仔”案時遭受上司的構陷,他又不愿同流合污,,又為官場難容,,一怒之下便掛冠而去,從此教書育人,,希冀以教育救國,,先后輾轉多處傳道解惑。他在講學時不守一家之說,,破除迷信陋習,,弘揚維新變法,,鼓勵學生和民眾從禁錮的封建禮教中解脫出來。他曾作《放足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動婦女解放一一你若不從裹了上千年的裹腳布里走出來,,你就不能從裹得緊緊的腦子里解放出來。他也因為離經(jīng)叛道而被稱為“臨湘第一怪”,。

這一座臨湘塔凝聚了兩位鄉(xiāng)賢的心血和寄托,,一百多年過去了,它依然堅守在這荒蕪深處的儒磯山頂,,那堅實的底部越扎越深,。塔身由青磚和條石砌成,多少歲月如長江東流水不歸,,然而青磚還是青磚,,條石還是條石,時間從來不會改變事物的本質,。一層一層地仰望,,每層皆有短檐挑出,檐角上翹,,翹首成卷尾狀,,而檐角下懸有風鈴。如今僅數(shù)只殘存,,那從一百年前出來的風聲鈴聲依然悅耳動聽,。塔身四周還設有佛龕,內置佛像,,塔頂置蓮花寶頂,寶頂上置有金頂,,實為銅尖,。它不知遭過多少回雷劈,卻能一次次化險為夷,。而這塔身上還有斑斑彈痕,。抗戰(zhàn)時期,,日軍侵入湖南北大門臨湘,,他們以為臨湘塔是一座碉堡,對古塔進行了瘋狂的掃射,,里邊卻沒有任何反應,。當他們走近一看,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實心塔,。在那漢白玉質的《臨湘塔記》上,,還可以看到一個個彈孔和殘留的子彈,。它就像一個彈痕累累的殉道者,傷口永遠不會愈合,,但它卻依然高懸在這里,。這也是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種詮釋,,這是以任何野蠻的方式都無從征服的,。

一陣風從江上吹來,,一座山都在搖曳,,搖曳出形形色色的姿態(tài)。當年,,先輩們在這古塔周圍栽下的樹木如今皆已古木森森,,古塔與老樹互相掩飾著,,透過這重重飛檐,重重陰影,,或許只有那扎進瓦楞磚縫間的根系,,才能觸及一座古塔的心事。故鄉(xiāng)的文脈,,仿佛都是從這座古塔綿延而來,,不說那些舉人進士,也不說出了多少大學生,,而今從這一方水土走出來博士就有數(shù)百人之多,。而這座古塔面前就是每一個人的必經(jīng)之路。它就像一個佇立江邊,、凝神靜觀的老者,,仿佛已深諳這方大地的秘密。

來源:臨湘融媒體中心

作者:陳啟文

編輯:方婷

閱讀下一篇

返回臨湘新聞網(wǎng)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