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臨湘進士文化及其特色

來源:臨湘融媒體 作者:張大為 編輯:方婷 2022-01-19 16:20:48
—分享—

科舉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一千二百余年間,,湖南共考中進士2432名,。臨湘從宋淳化五年(994年)設縣至科舉廢止的911年間,官方(省,、州,、縣志)記錄在冊的進士39名,其中文進士37名,,武進士2名,。按清代湖南64縣,3個縣級州,,4個直隸州廳共71個單位計算,,每縣平均34名進士。不考慮設縣前已開科近300年因素,,臨湘在全省仍處中等偏上水平,。

一、臨湘進士時空分布

以下進士名錄以清光緒版《湖南通志》為基礎,,臨湘歷代縣(市)志為對照,,參考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不祥部分調(diào)閱有關姓氏族譜補祥,。進士排名以錄取時間順序為依據(jù),。

(一)文進士37人

1,、宋代18人

(1)張尚祖,,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榜進士,,累官至河南節(jié)度使、特進同平章軍國事,。聶市碧潭張氏二世祖,。其父張實萬,宋誥封三品紫金魚袋大夫,,碧潭張氏始遷祖,。其三弟張尚陽附馬都尉。

(2)張平伯,皇佑元年(1049年)楊明榜進士,,臺州府教授,。

(3)張平方與兄張平伯同榜進士,吏部主事,。二人系尚祖之孫,,《湖南通志》誤為尚陽孫,碧潭張氏族譜有明確記載,。

(4)方廷堅,,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聶市人,。尚書省承務郎,,調(diào)任戶曹參軍。方桂英,、方興俱其后裔,。

(5)張?zhí)悖S元年(1078年)進士,,尚陽從子,,兵部員外郎。

(6)張平浩,,元豐五年(1083年)進士,,禮部員外郎,碧潭張氏太震子,。

(7)張平寬,,與堂弟張平浩同榜,御使中丞,。

(8)張?zhí)?,重和元年?118年)進士,官郎中,,尚陽從子,。

(9)張?zhí)e,太震同榜,,淮南掌書記,,尚陽從子,。

(10)張通智,,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刑部侍郎,,平寬子,。

(11)張通慶,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吏部尚書,,太震孫,。

(12)張謐,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碧潭張氏后裔,,禮部郎中。

(13)閭邱適,,張謐同榜,,今桃林人,任職不詳,。

(14)閭邱遹,,張謐同榜,今桃林人,,任吏部郎中,。

(15)閭邱道,張謐同榜,,今桃林人,,任職不詳。

以上四人既是同榜進士,,又互為親屬,,其中閭邱遹之父為張謐舅父,閭邱適,、閭邱道,、閭邱遹三人同為族兄弟。張謐之父早逝,,與其兄養(yǎng)于外祖父閭邱襄家,,兄補弟子員,四人皆同門師兄弟,。(出自閭邱氏族譜和襄公墓碑文)

(16)何翊鳳,,寶慶二年丙戍(1226)年進士,衡州簽判,,原臨湘楊林里人,,今至聶市鎮(zhèn)范圍。

(17)何附鳳,,與何翊鳳兄弟同榜,,杭州司理。

(18)方桂英,,方廷堅四世孫,,字當涯,,以字行(登)咸淳四年(1268年)進士,聶市人,。內(nèi)廷評事,。清同治版臨湘縣志載:“省志載方當涯時次失考,其即桂英無疑”,。

2,、明代9人

(1)張志善,永樂十三年乙未(1415年)進士,,碧潭張氏后裔,,今白云灰山人。監(jiān)察御使,。省志誤作張善志,,但同時注明題名碑為張志善,碧潭張氏族譜為志善,。

(2)李庭芳,,永樂二十年甲辰(1422年)進士,任職及里籍不詳,。省志及題名碑錄均未載,,但縣志有記錄。

(3)方昇,,成化二年丙戍(1466年)進士,,桃林人。由監(jiān)察御使轉(zhuǎn)任江西提學副使,。

(4)柳尚義,,宏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進士,僉都御史,,明代交古里人(今白羊中西部,,長塘西南部)??h志載:“合盤山,,距縣百二十里,四周高聳,,中低平形如盤盂,,上有寺,即明御史柳尚義讀書處”,,省志誤作巴陵人,,縣志有記載。

(5)沈鳴雷,,萬歷十七年己丑(1589年)進士,,廣東按察副使,里籍不詳,。

(6)張存意,,萬歷二十年壬辰(1592年)進士,貴州參議,。省志誤作華容人,,后于第四卷2639頁更正為臨湘人。此人為碧潭張氏后裔,,族譜有明確記載,。

(7)楊一鵬,萬歷三十八年庚戍(1610年)進士,,云溪人,,戶部尚書兼鳳陽等地巡撫。

(8)沈以鼎,,萬歷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進士,,古楊林里人,大聶市范圍,,今屬羊樓司,,后人一支遷乘風。官居行人(明代朝廷設行人司,,司副以下為行人),。

(9)沈以曦,荘烈帝十三年庚辰(1640年)魏藻德榜進士,,里籍同上,。杭州司理。

3,、清代10人

(1)楊柱朝,,順治十六年乙亥(1659年)進士,白荊橋人,,平武知縣,。離職后參與康熙版省、府,、縣志編修,,光緒版《湖南通志》誤作巴陵人。

(2)陳于逵,,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馬世俊榜進士,。里籍不詳。泰安州知州,。題名碑錄為酃縣人,,但省,、縣志、均記載為臨湘人,。

(3)方同煦,,嘉慶六年辛酉(1801年)進士,五里牌人,。天全州知州,。

(4)李新佑,嘉慶十年乙丑(1805年)進士,,里籍不詳,,廣西名隹 容知縣。其父李日躋掌西隆州軍務,,有善政,,逝于任,贈同知,。

(5)張士醇,,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進士,路口省塘人,,碧潭張氏后裔,,戶部主事,嘉慶甲子(1804年)鄉(xiāng)試解元,。

(6)饒繼惠,,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進士,縣城(陸城)人,,廣東新寧知縣,。其父饒亮文縣衙科吏,善行聞于里,。

(7)劉兆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云溪人,,戶部主事,。省志誤作巴陵人。現(xiàn)存云溪牌坊即其請旨為母所建,。

(8)吳獬,,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桃林人,,廣西荔浦知縣,,三江師范學堂漢語總教習。

(9)李最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進士,,今云湖街道大嶺村人,。

(10)賀壽慈,光緒初年進士,,坦渡曉陽畈人,,工部尚書,因曉陽畈建國前隸屬湖北省,,故《湖南通志》未錄此人。

(二)武進士2人

1,、明代1人

龔鑄鼎,,莊烈帝辛末(1631年)武進士,薊遼參謀,,里籍不詳,。

2、清代1人

余昌志,,康熙闕年武進士,,金華協(xié)副將,里籍不詳,。

(三)待考1人

臨湘有多處資料記載聶市國慶村謝盛材為清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年)進士,,省、州,、縣志及題名碑錄均無此人,。但省、縣志中有臨湘人謝伊祖,,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舉人,,官教諭,不知是否其人,??h志載其“領嘉慶丁卯經(jīng)魁”,經(jīng)魁為鄉(xiāng)試第三至五名或五經(jīng)科中某科第一名,,但非進士,。

二、臨湘進士之最

1,、最早及最晚的進士

張尚祖為臨湘994年設縣后首開龍門的第一位進士(1002年),。李最高為最后一位進士(1895年)。

2,、產(chǎn)生進士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

按已考進士里籍計算,,聶市鎮(zhèn)從宋至清共產(chǎn)生進士14人,居第一,;桃林5人,,次于聶市,。

3、產(chǎn)生進士最多的氏族

碧潭張氏首遷地位于聶市高潮村碧峰潭,,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分居臨湘各地,,至第七世福字派大部分后裔向江淮、川鄂等地遷徙,,據(jù)估算,,目前碧潭張氏后裔總?cè)丝诩s10萬,留居在臨湘的約2萬人,。從宋至清該家族僅臨湘境內(nèi)產(chǎn)生文進士14人,,占全市文進士的38%。據(jù)有關民俗專家初步研究,,全國范圍內(nèi)碧潭張氏家族進士不下40人,,其中狀元、榜眼,、探花不乏其人,。著名明朝宰相張居正(湖北江陵人,碧潭張氏十八世祖)一門四進士,,其中狀元,、榜眼各一人。據(jù)有關專家橫向和縱向比較后,,曾冠以碧潭張氏家族“中華進士第一門”稱號,。

4、漢語造詣最深的進士

吳獬,,字鳳笙,,雖文才橫溢,但因在考卷中揭露時弊,,主考以其文傷時為由,,不許取第一,不許列翰林,,僅中二甲進士,,以即用知縣簽分廣西。湖廣總督張之洞慕名訪吳,,交談學問長達一天后對僚屬說:“洞庭一湖水,,唯鳳笙飲一匙,我與諸公僅嘗涓滴耳”,。張之洞,,河北南皮人,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第39代孫,13歲中秀才,、16歲鄉(xiāng)試解元,、26歲會試探花,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邁進的引領者?,F(xiàn)在的南京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即其在1903年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之初委任吳獬為漢文總教習,由此可見吳獬的漢語造詣有多深,。

5,、職位最高的進士

張尚祖,累官至河南節(jié)度使勅贈特進同平章軍國事,。宋代河南境內(nèi)開封為都城,,節(jié)度使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同平章軍國事相當于宰相,。因此張尚祖當時既是京城所在省的封疆大吏,同時掛有宰相職銜,,按現(xiàn)在的說法應該屬正國級或副國級高官,。

6、仕途最坎坷的進士

楊一鵬,,初授成都推官,,播州(貴州)叛亂時馳赴平叛,功成后受命出峽采辦皇木,,堅持秉公辦事,,晉吏部郎中,典試陜西,,轉(zhuǎn)大理寺丞,。天啟年間得罪大奸賊魏忠賢,遭陷害奪官,。

崇禎即位,,奸賊被誅,一鵬官復原職,。1633年因疏劾李守锜冒兵濫餉之罪,,以兵部左侍郎拜戶部尚書兼右僉都御使,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江北四府,。1635年李自成攻陷明朝皇帝老家鳳陽,毀皇陵、殺守官,、燒房舍,、誅百姓。此時楊一鵬身在淮安,,無法解救,,崇禎帝聞變大驚,在政敵共同攻訐下,,以皇陵失守重罪處斬,。九年后朝廷念其有功,詔復原官,,恢復名譽,。

7、為官最清廉的進士

方昇,,累官浙江道監(jiān)察御使,。歷按山東、浙江,、四川等地,,所到之處以正直清廉聞名。對屬官善惡升降均秉公辦理,,因而觸怒權貴,,下錦衣衛(wèi)獄。幸同僚營救出獄,,補江西提學副使,,在任去世后無錢安葬,由同鄉(xiāng)捐資處理葬事,。

三,、臨湘進士文化的特色

1、罕見的親屬同榜現(xiàn)象

臨湘從北宋張平伯,、張平方兄弟同榜開始,,至清代共出現(xiàn)過5次親屬同榜,有兄弟同榜,、叔侄同榜,、姑表兄弟同榜。最多的一次同榜4人互為親屬,,同榜人數(shù)占進士錄取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細考《湖南通志》,進士中親屬同榜現(xiàn)象雖有,,但極少,,唯臨湘出現(xiàn)頻率最高,。

2、空間分布不均勻

臨湘的進士集中產(chǎn)生于聶市,、桃林等幾個鄉(xiāng)鎮(zhèn),,在進士文化盛行的九百多年間很多鄉(xiāng)鎮(zhèn)都是空白。

3,、時間分布凸顯時代特征

臨湘的進士宋代最多,,明清次之,元朝斷代,,這與當時朝廷重視文化教育的程度基本同步,。臨湘從宋咸淳四年(1268年)方桂英中進士至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張志善中進士,中間跨147年無人登榜,,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局勢混亂難以報考,。宋末元初正是紅巾起義之際,各種勢力趁機抬頭,,割據(jù)稱雄一方,。據(jù)方志及族譜記載,當時社會極度混亂,,百姓流離失所,,且臨湘屬重災區(qū),兵荒馬亂歲月,,保命比應試更重要,。二是漢人錄取空間被元統(tǒng)治者大大壓縮,。元政權建立后,,近百年間共舉行了十六場科舉考試,史稱十六考,,取進士1139人,,漢人約占一半。元制規(guī)定,,赴京應試的考生以推薦為主,,朝廷將參考人數(shù)及錄取人數(shù)進了預先配置。根據(jù)省志記載及學者統(tǒng)計,,蒙古人和色目人每100萬人口中可以推薦50個參考名額,,漢人則需6000萬人口才能推薦50人赴考。錄取進士按蒙古人,、色目人比漢人1:1的比例錄取,,狀元也同時錄取2人。這樣一來,,漢人錄取進士的空間被大大壓縮,,計劃參與科考的學子積極性受到重創(chuàng),這些就是我市進士在元代斷代的主要原因。

4,、臨湘進士的產(chǎn)出與“風水”密切相關,。古語云“山清水秀出才子”,這是古人對才俊之士外部環(huán)境的贊美之詞,。細考臨湘進士的產(chǎn)生,,確實難離“風水”二字。不過,,這里的“風”是指讀書的風氣和氛圍,,“水”則指家庭送讀的硬實力——財產(chǎn)。

方圓不足兩公里的碧潭張氏,,宋代百多年間出進士11人,,創(chuàng)造這一科舉神話的原因,除了碧潭學子天資聰穎,,勤奮讀書外,,更有這個家族從曲江張九齡以下科舉連第,人才輩出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關,。這一代一代的傳承接力,,造就了碧潭張氏子弟濃厚的讀書氛圍。而且碧潭張氏始遷祖張實萬之父張漢杰,,除了是后梁高官外還是當朝國舅,,雖張實萬遷居聶市碧潭,但絕非貧寒之家,。否則,,他哪有實力興義塾,延名師,,藏書萬卷,。

方氏家族的進士方廷堅,方桂英及抗元名臣方興也都是世宦之家,,其讀書風氣代代相沿襲,,而且家財不說萬貫,也絕對富甲一方,。

細考臨湘進士,,其上輩多為官、為吏,、為紳或者為師,,從貧寒中孤身崛起者少數(shù)。

可以說,,封建社會中國的開科取士制度是公平的,,但封建社會的貧富不均剝奪了絕大多數(shù)寒門學子跨入校門的基本權利,,這又是極不公平的。

臨湘進士文化的特色,,大部分應該是中國封建社會科舉文化的縮影,。


來源:臨湘融媒體

作者:張大為

編輯:方婷

閱讀下一篇

返回臨湘新聞網(wǎng)首頁